(call/cc

Never say never

一个电子阅读的价格模型

不弄玄虚,先说规则,再来分析。

我们先定义一个 “阅读限额” 的概念:阅读限额是指读者可以 同时在读 的书的数量,你可以把这个限额想象成堆在你桌上的你最近在读暂时不想放回书柜(或者只是懒)的书的高度。我们让读者按月购买这个阅读限额。读者拿到阅读限额后,就可以在市场选购书籍,填满阅读限额。书读完了,可以把书 “放回书柜”,用释放的限额找新的书看,你也可以读到中途随时弃书,换别的来看。另一方面,我们按书在所有读者桌面上的总时间给作者付款。

这个模型首先是要解决在传统购买模型下读者的选择困难问题:订阅费用已经是沉没成本,书又可以随时退,选择的机会成本其实是零。它比另一种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免费试读更有效。很大一部分免费试读而没有购买的用户实际上读完了所有的免费章节 —— 也就是说,他们没有购买不是因为书不好,只是没吸引到要掏钱看完的程度(看完免费找盗版的……),可作者没有能从这部分读者中获得应有的收益 —— 如果要使作者公平地获得这部分收益,只能提高价格让付费读者来填,可这就是对付费读者的不公平,他们要帮 free rider 付钱。而“阅读限额”的方案里,作者的收益是跟真正的读者数量和投入程度线性相关的,读者按各自限额付费,自然也没有帮别人付钱的问题。

而我喜欢这个模型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是有利于书虫的,嘿嘿。书堆在那儿,你读不读都一样的按月收钱,所以它首先鼓励人读书。再进一步的,你越爱书,把越多的生活时间分配给阅读,你就可以用这个按月付费的限额读更多的书。从整体来看,繁忙的浅尝辄止的busy reader要为书虫付钱 —— 没错,纯市场交易角度,这也是跟上面一样的不公平。但是,如果这能鼓励更多的人把更多的时间放在阅读上,把这个社会的平均日阅读时间,平均年阅读量提高那么一点点,对整个市场都是大好事。

在市场的另一头,模型也鼓励作者写好书。传统卖书模型里销量很大程度决定于市场营销力度而不是书的质量,但这里,决定权到读者手上,而且正如上面所说,相比免费试读模型,我们能给作者更准确、线性的激励。但另一方面,我们不能让作者无底线地讨好读者,否则就和今天中国的图书市场一样,劣币驱逐良币的进程必然发生。Amazon 最近的一个专利涉及在 kindle 上根据用户真实阅读时间来收费,那它鼓励写得“好看”的,吸引普通大众的书 —— 但这不一定是评价书质量的唯一标准,更糟糕的是,它可能鼓励浅薄的,甚至粗暴刺激的写作。但在这里,我们按书籍在桌上的时间,也就是读者 想读 它,而不是正在读它的时间交易。读者宁愿把书放在这里占限额,也不去选新的书,比真正的阅读时间更能说明书的质量。一些深奥的,不好读的书,让作者感觉很难读下去但又还想读的书,它们的作者都可以通过这个新的交易单位获得更公平的回报。

一个好的价格模型还应该是天然防作弊的。到此为止这个模型并不是没有漏洞,不出意料的,漏洞主要就出在愿意买更大的限额但实际阅读时间并不多的busy reader身上 —— 也就是这个模型扭曲了的,利益受损的一方。读者方面,busy reader 可以通过频繁换书的方法用更小的限额同时看到更多书,这只需通过加入“一本书放回大书架后一个月内不能再拿到桌面”的规则来解决。而作者方面,如果我们直接按书在架上的时间来付费,作者是会倾向于服务busy reader的,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是向 “真实阅读时间” 适当倾斜,按天为单位,在作者收益中把在桌面却没有阅读的天数扣减,通过这个微调公式,上面的阅读深度问题和这里的 busy reader 补贴问题都应能得到较好解决。